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榴榴无忌

[原创]曾国藩——老男人的自慰神器!读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有感

| 人围观 |

一代文嚎2024-08-16 17:36:46

 

比起《饥饿的盛世:乾隆时代的得与失》这本书,张宏杰老师的另一本着作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可能显得名气不那么大。

这两本着作的名称都很有特点,譬如“饥饿”与“盛世”、“得”与“失”,措辞反差鲜明,直观冲击强烈。

按照这个效果逻辑,关于曾国藩的这本书应该命名为《曾国藩的正面与反面》才对。

可作者似乎更愿意称与“正面”对应的一面为“侧面”。

在“饥饿的盛世”一书中,张宏杰老师文风犀利,既有对乾隆个人优点的公然表白,也不乏针对其劣根性的嘲讽和批判。

在这本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中,作者对曾国藩表现出了极大的崇拜之情,几乎没有批评,颇有“曾吹”之嫌。

作为一个乱世中立身达命的人,总会有缺点和过失,它们有的是先天自带而来,也有一些是随波逐流的结果。

曾国藩的祖上虽重视读书,但却似乎没有读书发达的命,他父亲的学业就堪称笨拙。

到了曾国藩这里,一开始也不顺,直到二十八岁这年。

在这之前,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成功,考进士也落榜两次。

在前途茫茫之际,他怎么也料想不到从二十八岁起,自己的命运变得出奇的顺利。

二十八岁那年,他终于考中了进士,但成绩一般。

后又勉强参加了朝考,发挥出众,考了个一等第三名,因此得以入翰林院深造。

在此后的京官生涯中,仅仅靠动动笔头,写写文章,就十年七迁,三十多岁就成了二品大员。

道光皇帝对他很不错,后来的咸丰皇帝待他也不薄。

尽管年轻气盛的曾国藩时常会冒犯这位更为年轻的皇帝,尽管咸丰皇帝也时常因此而窝火,但整体而言,咸丰对于曾国藩,算是皇恩浩荡了。

后来的他权势滔天,为什么不学赵匡胤呢?

曾国藩是一个拥有强烈道德感的人,或许这是原因之一。

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势真正造就了曾国藩,一直敲打他的不止是洪秀全,还有远在北京的咸丰皇帝。

曾国藩赤地立新,创办了湘军,但咸丰皇帝却并不授他实权,这让他在地方很难放开手脚大干一场。

曾国藩开始跟皇帝叫板,此时太平天国的势头稍有缓和,咸丰皇帝趁机大力调教,干脆炒了他的鱿鱼。

就这么灰溜溜地回了老家,曾国藩开始了彻底的三观反省,结果如同一句歌词所唱:“你说到底为什么?都是我的错!”

以此为分水岭。当太平军再次强势,迫于压力下的咸丰皇帝再次召他复出时,曾国藩已经不是曾经那个曾国藩了。


 

有所成就的中老年男人大抵会喜欢后来的曾国藩。

曾国藩的家庭出身一般,个人资质也不是最卓越,他代表的是一种“笨功夫”的境界。

很多有所成就的人其实都不太认可奋斗路上会有捷径的思想,即便是看起来很轻松成功的人,背后都有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寂寞。

曾国藩的成功代表了普通人的成功,刘邦、朱元璋等人虽然曾经也是普通人,有的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,但这类人的成功之道充满了变态的杀伐气息。

曾国藩的手上同样沾满了鲜血,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这本书也没法回避这个话题,对于“曾剃头”的往事,因此只能少谈,对于攻陷天京后的人造灾难,也只能尽量推给曾国荃及更多下属的尾大不掉。或者,还是尽量少谈。

讨厌曾国藩的人却不会放过这个制高点。

有人奉其为“圣人”,在我看来实属有点“曾吹”,或许还带着点个人的小九九。

我不讨厌曾国藩,我很佩服他,但你要我尊崇其为“圣人”,实在让我为难。

或许我的祖先中就有因他而亡的人,我虽然不会记这种莫名其妙的仇,我也知道战争有无奈,但在情感上,我的格局很不够。

鲁智深放下屠刀成了佛,这是小说故事,我理解里面的逻辑,我当个热闹看看,但我难以接受现实中真的出现放下屠刀就让他立地成佛的事。

我更愿意相信现代心理学的解释,这种人大概是精神分裂。

曾国藩以成为圣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,但这也就是个理想而已。

我们欣赏曾国藩,甚至拿他当作精神动力,尤其是他对世俗欲望的控制,堪称老男人的楷模。

中年以前的曾国藩是个地道的“愤青”,有着普通人的大部分缺点,但在立志成为圣人后,尤其是经历过咸丰皇帝的那次敲打后,曾国藩变成了曾“圆”藩。

自此,曾国藩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“内卷”,即大清特色的人情往来。

以前瞧不上的贪腐行径,开始睁只眼闭只眼;以前看不起的人,也能做到和光同尘;以前挨不了批评,现在也能唾面自干;以前受不了的打击,终于可以打落了门牙带血咽下去。


 

张宏杰老师评价说:“曾国藩早年是一个典型的愤青。单线思维、唯我独革、愤世嫉俗、矫激傲岸。做起事来手段单一、风格强硬、纯刚至猛、一往无前。因此处处碰壁,动辄得咎。中年以后,曾国藩终于在与世界的战斗中变得圆融了。然而这种圆融不是他本性中所有,是从质朴方刚中升发出来的。这是曾国藩和别人的不同之处,所以他的圆融是质朴刚正为基础的,和世俗的油滑机智境界力量不可同日而语。历经千折百磨之后,曾国藩的初心并无任何变化。他的志向仍然是‘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’。他不再认为通过雷霆手段,能迅速达到目的。然而他还是相信通过浸润之功,日将月就,还是会实现这个理想。”

大概这就是想做好人就得先做坏人的逻辑,纯粹的好人只需独善其身便能做到,而志在造福万民的好人,首先得有霹雳手段,即用魔法打败魔法。

以前我们把这种行为一概鄙视为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,现在有了个好词儿叫同流不合污。

围绕曾国藩的话题说不尽,虽然有争议,但其严于律己的品格还是值得钦敬,这种严于律己主要体现在很多“可以为”却“不为”的自觉修养,譬如戒烟、戒色、不贪财、不恋权、不意气用事和左宗棠撕逼……

可以说,中年以后的曾国藩,一生都在挑战自己的软肋。

有些成功的老男人喜欢曾国藩,既共鸣于其底层逆袭的成功之道,只怕也有拿曾国藩当良心挡箭牌的实际功用。

他们并不想像曾国藩那样挑战自己的软肋,而是每当在成功的路上干了坏事、受了屈辱,曾国藩会是一个很好的慰藉,或许这就是张宏杰老师说的“世俗的油滑机智境界力量”,或许这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自我洗脑。